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学院篇 | 计算机学院:深化新工科建设,培育新时代数智人才
来源:计算机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18浏览次数:次
计算机学院紧密围绕学校“一四”发展战略,深入践行“两坚持、两拓展”发展思路,秉承“深化新工科建设,培育新时代数智人才”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学院以培养具备扎实工程思维、卓越数字素养与跨学科整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计算机学院源于1992年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专业(专科),2000年成立信息技术系,2008年开启本科招生,2014年设置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年10月组建计算机学院,2024年获得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历经多年发展,学院逐步形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涵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工科专业的学科体系。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空间安全系四个教学系,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十四五”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学院科研与教学平台实力雄厚,建有“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智能感知与运维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慧教育关键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与教学平台,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与创新实践保障。
学院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11人、副高职称25人、硕士生导师11人、博士46人;拥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专家1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270人,研究生9人,初步构建本硕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模式创新,校企双驱,锻造工程硬实力
立足“新工科”建设背景,以“大工程观”为引领,以“两坚持、两拓展”发展思路为根本路径,积极推动了学院深刻转型,系统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育人体系。
在机制建设层面,深化校企双驱合作,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共开课程、共享师资,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精准对接。依托“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推进科研反哺教学,实施“双导师制”,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学生系统开发与工程实践能力。
在实施路径层面,创新构建“基础能力+项目实战+行业认证”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竞赛驱动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基础—综合—创新”三级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成果产出水平。
在体系保障层面,聚焦智能与安全前沿领域,面向数字产业需求,以“逆向设计”教学理念优化“智能+安全”专业体系,将行业认证融入课程体系,强化学科交叉与实践应用基础,动态响应数字经济战略需求,筑牢安全人才培养基石。
通过机制构建、路径创新与体系保障的三维协同,学院形成从产教融合机制建立到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再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全链条育人格局,切实锻造学生工程硬实力,为数字产业持续输送高素质前沿技术人才。
二、资源升级,师资强基,夯实教学主阵地
高度重视教学条件建设,持续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推动实验环境提质扩容。实验中心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近年来,学院聚焦专业发展前沿,新建网络攻防、密码工程、数据工程、信创安全等12间高水平专业实验室,实验面积提升53%,形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构建“多元双师协同”的师资矩阵。通过实施“双百互通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持续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46%,有效提升教师工程实践与教学能力。
师资水平的提升有力带动科研与教学成果的涌现,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省厅级项目20余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9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近10部,授权软件著作权40项;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及湖南省计算机学会科技奖与教学成果奖4项。
三、实践深化,产学联动,激发创新源动力
坚持走“校园+产业园”协同育人之路,联合麒麟信安、天融信、湖南科创、湖南中科安永等3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选派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年均开展课程讲授、专题讲座与实践指导70余场,实现产业资源向教学一线有效渗透。依托长沙湘江新区产业园平台,推进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全过程推动“真题真做”实践教学,全面强化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工程实践与岗位适应能力。
为系统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学院出台《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将创新实践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在培养模式上,推行“两结合、两提高”——即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施“三力递进提升工程”,落实“一生一系统,一人一代表”个性化培养机制,为每位学生定制成长路径,鼓励其在系统研发、学科竞赛与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42项,其中包括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二等奖等。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9项、省级大创项目30项,发表SCI/EI论文14篇,获发明专利8项,获软件著作权34项。通过深化校企协同、强化制度保障、推进个性化培养,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源动力,为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四、品牌塑造,信创筑基,培育时代新人才
紧密围绕国家信创战略与网络安全需求,系统规划信创安全、五色石内生安全、商用密码工程等特色方向,着力打造“麒麟信安信创班”“商用密码特色班”“五色石内生安全班”等育人品牌,构建起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与麒麟信安、湖南欧拉生态创新中心携手,共建“openEuler & 麒麟信安”国产操作系统方向。通过“理论教学+项目实战”双轨并行的创新模式,推行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双导师制”,联合开展课程建设与项目实训,培养系统开发、适配优化与安全运维领域的技术人才。同时,在商用密码人才培养专委会指导下,联合湖南西法教育、湖南中科安永等行业力量开设“商用密码特色班”,突出密码算法与应用技术教学,并聘请深圳奥联等企业一线专家组建“双师型”队伍,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此外,依托中国网络空间内生安全联盟授权设立的“五色石内生安全班”,引入邬江兴院士团队等顶尖专家授课,秉承“面向开发侧、应用侧与服务侧一体化安全”的先进理念,系统培养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融合的π型卓越人才。


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坚持以“红色校史铸魂育人”,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程,通过扎实推进“青马工程”、推动党团组织进公寓等措施,实现思想引领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学院积极拓展学生成长平台,以企业暑期实践为切入点,强化专业技能与产业需求的衔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开阔全球科技视野,全面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数字湖南”与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


五、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筑牢质量生命线
建立健全了涵盖教学检查、听课评课、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实施“三位一体”过程监控机制。通过落实系部教研活动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润之卓越班动态调整等举措,持续优化教学管理流程。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学生评教机制,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闭环管理。
面向未来,计算机学院将继续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强化高端成果培育,拓展国际合作,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高地,为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一审:张莎莎;二审:侯蓉;三审:欧阳斐)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xcb@hnfnu.edu.cn
官方微信
湖南教育政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