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学院篇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踵事增华 踔厉奋发 倾力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14浏览次数:次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源头可溯至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其前身为1903年湖南师范馆的国文部,后历经文史教研组、中文系,逐步演递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院倾力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学科教学(语文)硕士学位授予权,网络与新媒体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机统一的良好态势。
一、持续提升师资素质,全面夯实育人根本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标准,做好“青年导师工程”“教师托举工程”“名师升华工程”,将师德引领、结构优化、能力提升等落到实处。
构建师德长效机制。通过党支部“三会一课”加强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以党性促师德。同时,通过“双带头人”的引领示范效用,利用学院宣传栏、网站、公众号等平台,讲述身边好老师的故事,营造见贤思齐,营造清正氛围,建设“亲清”师生关系。加强过程监督,做到防微杜渐,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鲜明导向。教师中2人获评省级“双带头人”,1人获评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名师,1人获评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评省优秀教师。
不断优化师资结构。遵照学校统一部署,按照“培养+引进”方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这支总人数101人的教职工队伍,年龄、学历、学缘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省121人才工程、省三百文艺人才工程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群星璀璨。近五年,学院共引育博士15人,现有博士54人(含在读博士),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比为51.49%,其中省外双一流高校博士占比由先前的34%上升至53.9%;3名教师晋升教授,6人晋升副教授,目前高级职称教师占37.62%,教授13人;从闽南师范大学引进学科指导专家1人,现有校外指导专家5人。
整体提升师资能力。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立足实际,科学筹划,全面推进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学沙龙、青年教师汇报课、优秀教师示范课、教研室研讨课等活动,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淬炼教学风格;通过博士辅导员带班制、“双百互通”工程、“双百行”社会实践等,提升教师教育管理能力,助推教师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水平。近五年,学院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13项,省级教学能手新增2人、现有4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增加至15人;2人获“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
二、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构筑高水平育人平台
稳步增强学科实力。以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体,持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为校级一流(培育)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学科方向发展趋势良好,传播学与新闻学内涵不断深化。2024年,学院成功获批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办学层次重大突破。
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响应人口结构变化,贯彻学校“两坚持、两拓展”战略,优化专业布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重心由小学教师转向中学教师;新闻传播类专业重点由广播电视学转向网络与新媒体,使专业设置更契合社会需求。
凝练精进专业内涵。通过系统强化师资、教学资源、课堂改革、教材编写与实践教学等内涵建设,202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历史性跨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获评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体系创新完善。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专业核心课与实践课比重,积极开设与教育及传媒前沿紧密对接的新兴课程。全面对标“两性一度”金课标准,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已高质量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校级“A类金课”16门。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广泛采用项目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模式,深入开展“课堂革命”,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研支撑夯实强化。高度重视教研教改对教学的基础支撑作用,每学年开展教研活动近百次,文艺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获评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连续六年打造“教学沙龙”品牌活动,获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6项(含重点项目3项)。同时,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举办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拓展平台,新建及共建各类实习基地37个,创新推行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等实践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教学竞赛成效彰显。学院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中,共荣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鲁晓川、邵馨颖两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在教育教学成果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近三年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四、推动科研内涵发展,增强学术影响力
科研项目层次跃升。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3项及其他省级课题80余项。
科研成果稳步积淀。在《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与文艺作品10余部,并获得湖南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
学术影响逐步辐射。主办或承办全国及全省性学术会议10余场,有效拓展了学院的学术辐射力与影响力。学院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新时代湖南文艺创作与传播基地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实现了科研成果量与质的同步提升。
五、完善"三全五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走深走实。学院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系统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强化专任教师与管理队伍协同,促全员育人;强化课程学习与课外实践协同,抓全过程育人;强化基层党建与业务发展协同,推全方位育人,成效显著:学生工作获校级一等奖及优秀院部10余次;辅导员团队获批省部级思政项目10余项,获省级以上荣誉20余人次;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100余项;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43个项目获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7项、省级立项26项。
“五育并举”深度融合。学院创新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德育铸魂:1人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5人获“芙蓉学子”荣誉称号;志愿服务项目获湖南省“雷锋杯”银奖;学生宣讲团入选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在学校“五四”表彰中,学院团委连续获评“红旗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连年获评“优秀”,18个团支部获评“红旗活力团支部”。智育增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获一、二等奖百余人次,考取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发表学术论文15篇。体育固本:在校运会上屡获团体前八,多次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女子篮球队多次夺得“润之杯”冠军。美育浸润:连续九年实施师范技能“三五七”提升工程,培养师范生“说”“书”“写”“画”“唱”等“五艺”技能,学生在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获省级一等奖,在学校“三笔字”等比赛中屡屡获奖;定期开展影像诗歌创作等美育实践活动。劳育强能: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推行公共卫生自主管理,构建以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为载体的劳动实践体系;深入实施西部计划、“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服务社会、践行担当,连续三年获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校级优秀组织奖。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根植千年文脉,赓续城南书香。文传人将始终秉持“踵事增华、踔厉奋发”的精神,坚守育人初心,融通古今智慧,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英才,为传承中华文脉、谱写时代新篇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审:张莎莎;二审:侯蓉;三审:欧阳斐)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xcb@hnfnu.edu.cn
官方微信
湖南教育政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