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生寻访基层老党员:重温时代记忆,感受榜样力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29浏览次数:次
中国青年网长沙8月5日电(通讯员 罗德琳 唐瑞鸿 黄兰姣 赵越)九十六年沧桑,九十六年辉煌。1921年,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走来,在红船上,用镰刀和斧头点燃的圣火指明前进的方向。把民族解放的旗帜高高地举起。九十六年来,无数共产党员用坚忍不拔的脊梁撑起中华民族的伟岸和风骨,无数革命英烈用血雨染出五星红旗的鲜明和红艳。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六华诞之际,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赴湖南安化县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梅城镇寻访基层老党员,重温时代记忆,感受榜样力量。
难忘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方元生,1926年出生于梁乙村一组,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年91岁的他,是村子里最年长的老人,也是梅城镇里最有故事的人。
志愿者们来到方元生老人家里时已是下午两点。一位满头银发、一脸慈祥的老奶奶正坐在竹席上择菜,直到志愿者们走到她跟前,老人才注意到有客来访。
简单交流后,奶奶起身说:“我去叫老伴下楼。”原来,这位老奶奶就是方老的妻子。在老伴的搀扶下,方老来到大堂。当知道志愿者们是来听他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时,他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动人的荣光。
方元生回忆往事时,感慨万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德琳 摄
1950年,美军越过了“三八线”,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党和国家决定抗美援朝。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安宁生活、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1951年,方元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奔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成为404炮兵团的一员。
方元生回忆说,1952年9月20日是他在朝鲜战场上印象最深刻的一天。凌晨三点,防空洞外突然传来“轰轰轰”的战机盘旋声,随即,洞内也响起急促的警报。
方元生和战友们一骨碌爬起来,抓起自己的随身物品地就往之前挖好的战壕里跑,还没到阵地,跑到最前面的班长被敌军战机投扔的炸弹给炸死了。方元生说,当时班上的每个人都非常害怕,自己的心脏也一阵绞痛,因为最关心他们、最让他们依赖的人首先牺牲掉了。
可是当时危急的情况下,他们来不及抹眼泪,只能强忍着悲痛一股劲的往前冲。到了阵地,方元生清晰的记得开炮前战友们那种势为班长报仇的坚定眼神,那种视死如归的战斗意志。
副班长用颤抖的声音嘶喊着:“等他们步兵那边枪一响,我们就开始轰炮!”不一会儿那边机枪、步枪、冲锋枪响作一团,方元生和战友们也开始强行放火炮,当时天很黑什么也看不见,炮轰出去有多远,炸没炸着敌人,他们什么也看不清楚,打了大约40分钟以后,密集的枪声开始渐渐停息,敌人终于被他们打退了。
方元生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证件、勋章给志愿者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德琳 摄
说完,方元生老人的妻子走回房间,拿出一个布袋子给志愿者们看,说里面装的是他老伴一生的荣誉。
志愿者们打开布袋子里裹了一层又一层的麻布,里面珍藏了一枚全国解放纪念章、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一张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合影的黑白照,还有一个复员证。复员证里面发黄的黑白照片,依旧还能看清楚当年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义无返顾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
生长在和平年代,革命的艰辛和血泪似乎与我们渐远,对于革命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与插图。但当亲耳聆听到那些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故事时,志愿者深受震撼、倍感崇敬。印入志愿者脑海的不仅仅是那些感人故事本身,更是故事背后主人翁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伟大情怀。
最光荣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位党员,最重要的是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在被问到对党员的认识时,夏伟清老书记如是说,而18年来,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7月16日下午,志愿者们在村民的帮助下来到梁乙村五组夏伟清老书记的住所。看到老书记家大门紧闭,敲了很久也没见有人开门,
正在挑石子修路的夏伟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德琳 摄
于是,志愿者们便返程去询问他的邻居。“喏,那个戴着斗笠,正在田里挑石子就是夏伟清。”在谈话中知道,老村支书是在自己修路。
几天前,湖南各地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梁乙村受灾严重也十分严重。老书记为帮维修队减少负担,自己一人把被雨水冲到田地里的石子都挑了上来,他说,这样维修队的人就不会费那么多力了。
梁乙村是个经济薄弱村,没有修路之前,农村道路崎岖不平,村民也寸步难行。因为交通不便,村民种植再多的瓜果蔬菜,也只能靠肩挑背磨背出去,遇到雨雪天气,农产品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有着切身感受的夏伟清,急切的想带领村民修路致富。
1990年,改革开放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了打开一扇开放的窗口,引来改革的春风,夏伟清决定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动全村参与修路。
但是,当时村集体经济贫乏,村民拿不出钱,夏伟清不顾妻子反对,拿出自己投资赚的所有钱,垫资几万余元用来修路。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扛着锄头,走上工地,在崇山峻岭中修起路来。
当聊起村里发展的变化时,老书记开心地笑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德琳 摄
如今,梁乙村五个村民小组的公路已经全部贯通。原来因交通不便运不出去的农副产品现在正源源不断的销往外地。“你看,路通了,梁乙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公交车在水泥路上平稳的行驶着,看着窗外的农田,夏伟清满怀信心地说。
下一篇:书生赵小群:青春无悔的扶贫之路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hnysxcb@126.com